來來就業快訊結稿時間為星期三及星期五,下午5:00整!! 詢問刊登廣告,歡迎來電洽詢07-6967613   
職業婦女的親子關係
職業婦女的親子關係 / 沈詩涵
曾經-
  童年是什麼模樣?白得像張紙或是繽紛的彩虹?我記憶中童年的前半段是間天堂般的糖果屋,後半段則是一部不斷「精彩重播」的戰爭片…。從有記憶起我就住在「乾媽」家,倍受呵護的日子到六、七歲時正式結束,回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於是~媽媽武士與小惡魔的戰爭像電玩畫面被開啟了,媽媽開始了一天天從未間斷的闖關遊戲,為了征服個對家庭沒有「歸屬感」的「壞小孩」!

也許-
  這樣的親子關係在現今社會是顯而易見的問題,職業婦女處於事業和育兒間的兩難局面進退不得,多數女性會選擇繼續在職場上發展,因為社會越來越傾向肯定女性的事業成就,而孩子長大後所有的發長、成果卻無法受自己控制。如此情況下,不管將幼兒交予上一代或保母照顧,孩子和照顧者較親的挫折感都會在職業婦女將小孩帶回身邊後隨即浮現。何以如此?雖說親情是天性,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取決於「生活經驗」。嬰兒往往對兩歲以前的生活經驗存留深厚的情感。但在成人的觀念中,幼小的孩子記憶力差,對特定年齡前的生活毫無印象,因而忽略了成長過程的情感培養會進入潛意識中,深刻影響著日後的行為模式!尤其若母親到孩子就學年齡才將孩子帶回家,這個時期的小孩已有自己的一套半模糊是非判斷與思考方式,保母扮演的角色是phsycial上的照顧,只需疼愛孩子;父母卻得在管教上背負重責大任,可想而知必然比較「顧人怨」。對於剛回到家庭行列的孩子和初步站定母親角色的職業婦女而言,彼此都有適應上的困難。

  社會上還有些聲音是要求女性該「安分地相夫教子」,使職業婦女對外出工作、把孩子交給保母,有某種程度的罪惡感,母親的角色因加上了自我實現的理想而沈重,沈重到連孩子掉了一根頭髮都像自己的不對;相對的,一個自小在「別人家」長大的幼小孩子,要求他到一個「新家庭」就得馬上進入狀況,是有絕對的困難的:面對保母只要求他當個孩子,和母親期望他會是個「好孩子」,小小孩很難馬上轉換心態從快樂的童年中立即成為一個準備長大的小大人(職業婦女受職場文化薰陶,往往講求效率,在期望孩子上趨向追求立即效果,給孩子不小壓力),使原本就適應不良的小孩對新環境更缺乏「歸屬感」,不認為自己屬於這裡,因為總是與母親的腳步脫序,結果當然是親子兩敗俱傷。(正如我幼年時氣呼呼地瞪著已被我氣哭的媽媽…)

其實-
  不必當個全職媽媽一樣可以有很好的親子關係,0-3歲的小孩正是認識周遭人事物的階段,此時不該把幼兒交給保母後就「如釋重負」,而應該和保母溝通,一同陪幼兒成長。保母可以不只是寵愛孩子,在孩子犯錯時也能給予正確的觀念。若已在三、四歲前將孩子全天的交給保母,也該給親子間多點空間調適:每天有一段時間和孩子相處,或把帶他回家的時間逐漸增長,而不是要幼兒立刻瞭解他「本來」就屬於這裡,慢慢地融入原生家庭的生活,讓幼兒不必被迫一下子角色轉換。

另外,家庭中的分工也能減輕母親的身心壓力,家中其他成員在迎接小孩回到家庭時,可適時幫忙媽媽分擔雜務,讓母親多點時間陪伴孩子、表達關心和愛護,而不是總在忙碌中回應孩子,使小孩產生強烈的疏離感,漸漸地也就不再主動接近母親了!

  母親在孩子剛回到家時也不必急於「糾正」小孩一些「壞習慣」,這可能是保母的家庭中一些被默許的行為,一旦母親否定他,也就否定了孩子之前所受的教育,使小孩對自身價值混沌不清。告訴他什麼「比較好」,遠比指出他哪裡「錯了」容易接受多了!其實年記小的孩子學習能力強,生活在這個家庭中自然會觀察其他成員的行為模式,逐漸改正自己不同的部分,但被過度否定和期望卻會產生挫折感,甚至反抗心理,這絕非孩子「生性頑劣」,他只是「水土不服」!

  職業婦女母親的角色難為,保母帶大的孩子面對親生母親的期待也有滿腹的委屈和辛酸。如何改變托育延伸而出尷尬的親子關係,使這不至於成為其他青少年社會問題的源頭,是媽媽得耐心和孩子一起學習、摸索的。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