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食特搜-金門貢糖 |
![]() |
「貢糖」其實就是花生和糖,冠上「貢」字之後,就從平民的甜點一躍而成為皇帝的零食。從花生糖變成聞名遐邇的貢糖,花生糖已然披上一襲美麗古典的外衣。相傳「貢糖」得名於曾進貢給皇帝,這種說法雖無實據佐證,但眾人深信不疑,畢竟能嚐到曾是御用的零食,那種懷古悠情,就不止是「滿足」了。 |
![]() |
【貢糖的由來】 傳統以來,農業一直是金門的經濟重心,但是金門島「島地斥鹵而瘠,田不足於耕……所耕皆磽确山圍。」只能栽種雜糧,諸如蕃薯、落花生、大小麥等。 落花生,這樣一個美麗富詩意的名字,就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滋長蔓生,春種夏收,除了部份自家留用,大部分就剝仁出售給商家做貢糖。 昔日,貢糖還真是特殊人士才品嚐得到的甜點。香酥的貢糖是搭配茗茶的最佳點心,貢糖特有的甜香滿溢脣齒之間,讓人有滿足的感覺,所以貢糖就成了閒雅名流情有獨鍾的甜點。 此外,也有人從貢糖的製作過程探討名稱的由來,認為「貢」字其實是假借「槓」的閩南語發音,貢糖就是打出來的糖。不難理解,往昔貢糖的製作全賴手工的敲打、搥擊。主要的工具是一支木槌,頭方柄圓(也有頭圓柄圓的),重約六斤的木槌,以及一塊一尺見方、三寸高的石板。石板放置在高度及腰的四方桌,下方再鋪上草蓆,人就站在方桌前握持木槌捶打石板上的半成品,反覆捶打碾壓,直到花生碎了,與煮熟的麥芽糖攪拌後再擺上長桌,包餡、拉酥、切割、包裝,如此一包包香脆酥的的貢糖就完成。 這樣的過程全仰賴臂力,可說塊塊貢糖皆辛苦。或許是因為「慢工出細活」,或許是因為產量少,難得品嚐,那木槌打出的貢糖,至今仍叫人懷念,擁有好口碑。現今貢糖的生產,已經半機械半手工了。烘炒花生有烘烤機,花生退膜有脫膜機,碾壓有壓片機,只有熬糖漿、拉酥、包餡、切塊、包裝仍維持手工操作。 要做出香酥鬆脆、不粘牙齒、甜而不膩的貢糖,取決於原料品質以及師傅的經驗與功夫。原料品質尤其重要,一般認為花生仁大的優於仁小的,因為仁大油脂亦多,油脂多時,花生獨特的香味也較濃郁。花生仁要下鍋炒熟前,要經過仔細的篩選,剔掉蛀了蟲的「臭仁」,才不至壞了風味。糖要用特級砂糖,摻加麥芽糖增加糖漿的柔韌粘稠性,以免花生粒無法和糖漿充分黏合而散落。至於鹽、蔥、蒜、芝麻,雖然所佔的份量經微,卻是豐富口味不可缺的配料。 【相關衍生商品】 |